【採訪】中山醫學大學電子報第71期

【 那年,我在海上行醫 】-張肇烜醫師採訪 醫學院 / 醫學系 張肇烜醫師於1986 年生彰化員林,中山醫學系畢業後,擔任海軍大漢軍艦(ATF-553)醫官,現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。《 那年,我在海上行醫 》為張肇烜醫師的第一本創作集。 《 那年,我在海上行醫 》 穿梭在大海上,作所有水手的後盾,就像尋找終極寶藏的《航海王》一樣,縱然不知道終點究竟為何,但一直都享受著航行在這個偉大航道的過程。這一年的船醫生活,大概就是這種感覺! 剛從醫學系畢業的菜鳥醫師,來到船齡七十歲的老船艦報到,成為船上唯一的醫師。在這間沒有專業的分科分工,沒有高貴的儀器設備,也沒有先進的醫療檢測,甚至沒有電腦沒有網路,更查閱不到最新醫療期刊資訊的診療所,度過一年於海上行醫的日子。 「 張肇烜」臉書專頁 :www.facebook.com/chaohsuanchang 1、關於出書: 人生的際遇,充滿數不盡的偶然。有時只是順著前方的道路一直走下去,卻時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在這趟路途之中。 我喜歡寫作,服役期間用紙筆寫下和船上弟兄醫病互動的點滴,同時也紀錄下軍旅生活的歷程和曾經走過的每一個足跡。 我一直用心地寫,也開心地筆耕,就是我的寫作初衷。退伍後投稿到出版社,,出版了我的第一本著作,書名是《 那年,我在海上行醫 》。因緣際會出版社會安排上節目或是廣播,體驗各種不同的事很開心,這是一本在海上行醫、關於台灣的書,以故事的方式做集結,當然也有一些衛教宣傳。這是當初從未料想到的。最近還會上華視的節目。也希望未來可以把醫院裡遇到的感觸記錄下來。 2、關於海上: 這艘船主要是救難的功能,處理一些漁船擱淺、搜救等任務或提供空軍練習射擊靶船。五到七天停靠港邊一次。因為那是一艘超過七十載的軍艦,所以不能離港太遠。這艘船的總人數差不多七、八十人,這還不算最多的人數,最多可以到幾百人,而醫生只有一位。義務役的軍人大多二十幾歲,志願役的有到三、四十歲。大部分在台灣島四周,也都停靠在台灣島上,像一種環島旅程。 3、當初促使踏上從醫這條路的原因動機: 讀高中時的興趣就是閱讀文學作品,社團活動也曾參加文學研究社。也許是家鄉在彰化的關係,尤其喜愛賴和作品,賴和寫詩,也寫小說,曾是當時《台灣民報》的主編,被稱作「台灣現代文學之父」。 賴和的老師高木友枝先生曾對他說: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