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醫療傳愛】當他生命要結束時...施少偉:多活一天 就要多看一天病人
「別的醫院『要』我,但是聖母醫院『需要』我。」──施少偉。(圖:轉載自民報) ◎ 張肇烜 ( 醫師 ) 【編按】台灣自19世紀中葉由西方教會引進現代醫療之後,短短一百多年之間,醫療與公衛水準已發展為全球級的典範之一。能有這樣的成就,是因為有持續不斷地來自海內外的醫療奉獻者,不問利益,先後投入當年還很落後的台灣醫療環境中,才逐步累積、獲致的。今天(11月12日)是台灣的醫師節,我們也特別挑選三篇關於醫師的故事的文章,藉以作為台灣醫療發展大河史的縮影,這三位醫師分別是:台灣第一個外科醫師-馬雅各、台灣第一個原住民醫師-南志信,以及來自菲律賓,一生都在台灣偏鄉行醫,直至臨終還堅持照顧病患的施少偉醫師...。 別人不去的,我去;別人不做的,我做。在台灣這塊土地上,就是有這麼無怨無悔、默默奉獻的人。 施少偉醫師(1959-2008)出生於菲律賓,父親是經商華僑,在家時間很少;他的叔叔在小漁村當醫生,不僅和村民有深厚感情,也能兼顧家庭、照顧家人,他小時候便立志要成為一位像叔叔一樣的人。 受到叔叔的影響,施少偉真的走向習醫之路。他在菲律賓接受醫學教育,取得醫師執照後,由於出身華僑家庭,父親希望他能到台灣來,他把人生的精華歲月都奉獻給台灣。 在那個年代,有人這麼說:「台灣的醫生好像覺得到花蓮很遠,到美國比較近。」少有人要到花蓮服務,他受到傳教士奉獻行誼感召,選擇到太平洋邊的花蓮門諾醫院擔任外科醫生。除了菲律賓醫師執照,他也通過台灣醫師國考,取得台灣醫師執照。門諾醫院選送他到台大醫院接受骨科專科醫師訓練,學成之後,他再回到門諾醫院,服務了10年。施少偉從菲律賓來到台灣,再從花蓮來到台東,因緣際會,他到台東基督教醫院支援,39歲那年,到了台東聖母醫院服務。 聖母醫院早期為台東民眾接生,是台東最負盛名的產科醫院;病患哪裡有需求,聖母醫院就服務到哪裡,聖母醫院隨後成立居家護理,服務範圍非常遼闊,包括台東、蘭嶼、綠島和偏鄉的山地部落。他們照護的對象有兩種,「病人」和「窮人」,患者沒錢看醫生,聖母醫院就不收錢,因此醫院持續地虧損,但是憑藉著一份使命感,醫護人員還是繼續打拚做下去,更成立台東第一間安寧病房「恩典家園」,聖母醫院從專職為新生兒接生,轉型為送病人平順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醫院,施少偉醫師也投入安寧療護的領域。 施少偉醫師行「洗腳禮」(圖...